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一、历史基础与获批时间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依托于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始建于1948年,1994年扩系建院,目前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全部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96年学院获教育部批准建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并于2021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二、学科师资力量

  学院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生物学”、“生态学”和“草学”3个一级学科,均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教育部多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生态学两个学科均位列A类学科,被列入学校四个国家一流学科重点培育学科以及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草学学科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2 人,其中专任教师106人,包括教授43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45人。其中,5位教师先后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位教师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师获评国家级人才称号23个,14位教师获评省级人才或专家称号。平台建设有力支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学院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平台4个,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以及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三、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人类社会发展,培养胸怀世界,理想信念坚定、人文素养优秀、数理化信基础扎实、生物学学科素养深厚、创新能力突出,勇担使命并敢于攻坚克难的未来国际生物学领军人才。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成效

  基地实行学士、硕士、博士择优推荐、连续培养的培养模式,实施“精专业、强技能、重创新、砺成长”个性化培养方案。按学科方向组建“学科导师团队”,将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与教学任务落实到导师团队,包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与实施、跨专业拓展课程选择,同时提供灵活的弹性课程、弹性时间和弹性学分制,实施“精专业”的课程方案设置;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开展学科实验技能与方法、跨学科实验技能与方法、文献阅读与综述、科技论文写作等训练,实现基础训练与技能拓展融合,实施“强技能”个性化培养;让学生体验科研全过程,完成指定课题和自主选择课题立项,参加高水平竞赛,并依托团队的校外和海外学术大师开展联合培养,实施“重创新”个性化培养;强化与大师对话、师生研讨、专业学术讲座和会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确定未来学术研究方向,探讨“砺成长”个性化培养。近3年在校学生获“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100余项,发表国际学术论文60余篇,涌现出韩倩影(“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崔秀琳(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王婕(吴瑞奖学金)等一批优秀典型。为国家生命科学领域输送了高质量的后备人才,聂广军、陈帅、逯光文、邓东、宫磊、马平安、王静、王雷等一批毕业生已成长为国家级科研人才。

基地班学生参加UC DAVIS学术交流活动

基地班在学术研讨课上讨论交流